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每日营商 > 详情页
营商环境信息2024 1010
发布时间:2024-10-10 1076 102

  要闻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提高人道服务能力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致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信:

  值此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我向全国广大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志愿者致以诚挚问候!

  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红十字会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聚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加强公信力建设,提高人道服务能力,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人道主义事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和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红十字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为红十字会依法履职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希望全国广大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志愿者牢记初心使命,勇担时代重任,在矢志奋斗中书写中国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

  2024年10月9日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在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大会,向全国广大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志愿者致以诚挚问候,并对做好红十字工作提出希望。

  习近平在信中指出,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红十字会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聚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加强公信力建设,提高人道服务能力,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人道主义事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和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红十字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为红十字会依法履职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希望全国广大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志愿者牢记初心使命,勇担时代重任,在矢志奋斗中书写中国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9日在京开幕,会上传达习近平致信。国家副主席韩正出席开幕式并会见全体代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在开幕式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致辞并参加会见。他说,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红十字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红十字会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强化“三救三献”本职工作,持续提升业务能力,协助党和政府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深入推进红十字会改革,增强服务意识,锤炼过硬作风,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为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维出席上述活动。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主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代表、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代表分别致辞。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第一书记徐留平代表群众团体致辞。会议表彰了32个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先进集体和10名先进工作者。

  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9日上午在京开幕,主要议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协商议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开幕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应邀出席开幕会并作报告,现场听取政协常委们的意见和建议。他表示,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征程上,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文艺繁荣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狠抓文化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新气象新作为扎实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石泰峰主持开幕会。他表示,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幕会听取了全国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关于开展“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统筹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健全涉外法律服务机制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等调研情况的报告。

  本次政协常委会会议为期两天半。政协常委会组成人员将进行分组讨论,并以视频连线方式与河南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围绕有关专题开展联动协商。

  三、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公共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为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充分释放公共数据要素潜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兼顾效率与公平,以促进公共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为目标,破除公共数据流通使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激发共享开放动力,优化公共数据资源配置,释放市场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放大、叠加、倍增效应,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坚实支撑。

  工作中要做到:坚持政府指导、市场驱动。加强政府指导和调控,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扩大公共数据供给,提高公共数据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坚持尊重规律、守正创新。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推动共享开放,探索开展依规授权运营,完善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坚持系统推进、高效协同。加强顶层设计,厘清部门和地方的管理边界,逐步形成权责清晰、条块协同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坚持加快发展、维护安全。推动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相结合,将安全贯穿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防范各种数据风险。

  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制度规则初步建立,资源供给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数据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重点行业、地区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培育一批数据要素型企业,公共数据资源要素作用初步显现。到2030年,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制度规则更加成熟,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全面建成,数据流通使用合规高效,公共数据在赋能实体经济、扩大消费需求、拓展投资空间、提升治理能力中的要素作用充分发挥。

  二、深化数据要素配置改革,扩大公共数据资源供给

  (一)统筹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完善政务数据目录,实行统一管理,推动实现“一数一源”,不断提升政务数据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主动共享与按需共享相结合,完善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做好资源发布工作。强化已有数据共享平台的支撑作用,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不断增强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

  (二)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健全公共数据开放政策体系,明确公共数据开放的权责和范围,在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前提下,依法依规有序开放公共数据。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编制公布开放目录并动态更新,优先开放与民生紧密相关、社会需求迫切的数据,鼓励建立公共数据开放需求受理反馈机制,提高开放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机器可读性。

  (三)鼓励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落实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要求,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授权机制。加强对授权运营工作的统筹管理,明确数据管理机构,探索将授权运营纳入“三重一大”决策范围,明确授权条件、运营模式、运营期限、退出机制和安全管理责任,结合实际采用整体授权、分领域授权、依场景授权等模式,授权符合条件的运营机构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产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数据管理机构要履行行业监管职责,指导监督运营机构依法依规经营。运营机构要落实授权要求,规范运营行为,面向市场公平提供服务,严禁未经授权超范围使用数据。加快形成权责清晰、部省协同的授权运营格局。适时制定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管理规定。

  三、加强资源管理,规范公共数据授权运营

  (四)健全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制度,依托政务数据目录,根据应用需求,编制形成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对纳入授权运营范围的公共数据资源实行登记管理。提高公共数据资源可用性,推动数据资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强化数据源头治理和质量监督检查,实现数据质量可反馈、使用过程可追溯、数据异议可处置。

  (五)完善运营监督。建立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情况披露机制,按规定公开授权对象、内容、范围和时限等授权运营情况。运营机构应公开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能力清单,披露公共数据资源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运营机构应依法依规在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不得实施与其他经营主体达成垄断协议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不得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

  (六)建立健全价格形成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发挥好价格政策的杠杆调节作用,加快建立符合公共数据要素特性的价格形成机制。指导推动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业的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有条件无偿使用。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数据经营性产品和服务,确需收费的,实行政府指导定价管理。

  四、鼓励应用创新,推动数据产业健康发展

  (七)丰富数据应用场景。在市场需求大、数据资源多的行业和领域,拓展应用场景,鼓励经营主体利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产品、提供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有条件无偿使用公共数据开发公益产品,提供便民利民服务。支持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大模型开发、训练和应用,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八)推动区域数据协作。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创新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合作和利益调节机制,支持东中西部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在数据存储、计算、服务等环节开展区域协作,共享数据要素红利。

  (九)加强数据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利用方式向共享汇聚和应用服务能力并重的方向转变。推进多元数据融合应用,丰富数据产品和服务。研究制订数据基础设施标准规范,推动设施互联、能力互通,推动构建协同高效的国家公共数据服务能力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场内交易模式,统筹数据交易场所的规划布局,引导和规范数据交易场所健康发展。

  (十)繁荣数据产业发展生态。将数据产业作为鼓励发展类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支持数据采集标注、分析挖掘、流通使用、数据安全等技术创新应用,鼓励开发数据模型、数据核验、评价指数等多形式数据产品。围绕数据采存算管用,培育高水平数据要素型企业。聚焦算力网络和可信流通,支持数据基础设施企业发展。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数据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和产业联盟发展,凝聚行业共识,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发展。

  五、统筹发展和安全,营造开发利用良好环境

  (十一)加大创新激励。明确公共数据管理和运营的责任边界,围绕强化管理职责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按照管运适度分离的原则,在保障政务应用和公共服务的前提下,承担数据运营职责的事业单位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转企改制,试点成立行业性、区域性运营机构,并按照国有资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符合要求的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研究制定支持运营机构发展的激励政策。

  (十二)加强安全管理。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加强对数据资源生产、加工使用、产品经营等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分类分级、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工作体系,开展公共数据利用的安全风险评估和应用业务规范性审查。运营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履行数据安全主体责任,采取必要安全措施,保护公共数据安全。加强技术能力建设,提升数据汇聚关联风险识别和管控水平。依法依规予以保密的公共数据不予开放,严格管控未依法依规公开的原始公共数据直接进入市场。

  (十三)鼓励先行先试。充分考虑数据领域未知变量,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鼓励和保护干部担当作为,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干事创业氛围,支持在制度机制、依规授权、价格形成、收益分配等方面积极探索可行路径。充分认识数据规模利用的潜在风险,坚决防止以数谋私等“数据上的腐败”,坚持有错必纠、有过必改,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对失误错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维护公共数据安全。

  六、强化组织实施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数据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要强化组织实施,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强化工作协调,统筹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工作。国家数据局加强工作统筹,动态掌握全国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重要情况及时按程序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十五)强化资金保障。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安全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各地区各部门可结合实际需要统筹安排数据产品和服务采购经费。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数据要素型企业和数据基础设施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活动。

  (十六)增强支撑能力。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统筹数据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管理,组织开展相关标准研制、宣传、执行和评价。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开展数据加密、可信流通、安全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攻关。加强数据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将提高做好数据工作的能力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公共数据国际治理规则、国际标准制定。

  (十七)加强评价监督。各地区各部门可结合实际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考核,依法依规向审计机关开放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和开发利用情况。鼓励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成效评价和第三方评估,加强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氛围。


  企业

  一、二〇二五年市重点工程启动征集

  近日,市发改委、市住建委联合启动征集2025年市重点工程,重点包括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改善项目和其他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涉及的重大项目四大类。此次征集专门将商业航天、6G、低空经济、类人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纳入重点范围。

  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启动施工、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一期建成投用,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正式通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新校区一期、京东方医院一期项目开工建设……今年以来,本市接续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聚焦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基础设施以及民生改善,全力推动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充分发挥市重点工程对稳投资稳预期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

  为充分发挥市重点工程对全市投资平稳运行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按照早谋划、早安排、早实施工作思路,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做好重大项目储备,本市即日起启动2025年市重点工程征集工作。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申报项目应聚焦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及全市重点工作,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切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具备创新性、引领性、示范性,对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

  项目申报重点中,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主要包括:大科学装置及研究平台、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项目,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医药健康、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人工智能、类人机器人、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低空经济、未来能源、量子、6G、新材料等未来产业项目,产业集聚区、两业融合示范区等重点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检验检测设施、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高等级孵化器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重大项目,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金融业项目,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农业现代化项目。

  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机场,铁路、市郊铁路、轨道交通,公路、城市道路,站城一体化交通枢纽,轨道微中心,公交场站、停车设施、综合管廊等交通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能源、新能源、固液态废物处理、地下管网改造提升等城市运行保障设施项目,水务工程,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

  民生改善项目主要包括:保障性住房、人才社区,城中村改造,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家园中心等社区综合服务项目,重大消费设施,花园城市建设项目,城市应急保障设施,核心区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老旧小区改造、低效产业园区更新、危旧楼房和简易楼改造、老旧楼宇与传统商圈改造升级、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等城市更新项目,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基层

  一、部分一二级医院推进转型康复护理

  本市近日出台《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将惠及69.8万名“老老人”和15.7万名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昨天上午,市民政局召开媒体通气会,介绍“老老人”服务保障政策的整体情况。

  此次发布的措施分为6大方面共20条措施,主要包括加强“老老人”需求调查和兜底保障,优化“老老人”服务设施功能布局,扩大“老老人”普惠服务供给,完善“老老人”医疗服务供给,推进“老老人”服务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强化“老老人”服务改革组织保障等。

  创新家医签约服务激励机制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介绍,本次出台的“老老人”服务保障政策具有四大亮点。

  一是优化“老老人”补贴津贴制度,推动补贴津贴向“老老人”中的重点群体服务聚焦,提高政策精准性、有效性。

  二是明确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允许多个新建住宅区配建养老设施指标整合利用,实现统筹规划、集成建设。

  三是首次提出以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为牵引,强化养老服务中心的资源统筹和服务调度功能、养老服务驿站的延伸网点功能、专业服务商的协同服务功能,推动形成共生发展的养老服务生态圈。

  四是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及考核机制,鼓励医务人员下沉基层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在职称晋升、薪酬绩效等方面予以倾斜,稳妥推进人口密集区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或增加照护床位,深化“老老人”医养协同发展。

  推广养老服务制式合同

  根据《措施》,本市将建立健全“老老人”养老需求调查和服务跟踪机制,完善全市统一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建立评估数据共享机制,掌握并动态更新“老老人”群体底数。建立“老老人”养老需求调查和分析机制,全面摸清“老老人”分布状况和服务需求,把需求分析作为制定政策、开展服务的必要前置。

  在“老老人”养老助餐方面,本市将依托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织密养老助餐服务网络;鼓励养老助餐经营主体多元化、连锁化运营,因地制宜推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打造智慧用餐场景,优化老年人支付方式;采取社会化助餐、邻里互助等多种方式,整合物业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快递外卖等相关力量开展送餐服务。

  在“老老人”权益保障方面,本市将推广养老服务制式合同网签,防范养老诈骗、非法集资、预付费、高额押金等风险。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综合监管,建立从业人员从业行为负面清单机制,坚决防范和依法惩处侵害老年人权益的各类行为。同时,加强“老老人”权益保障法律援助,支持和督促老年人子女履行法定赡养义务,开展“老老人”特别是老残共养家庭监护服务试点,探索意定监护实施路径,解决就医、养老、遗产继承等意定监护难题。

  支持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

  《措施》还提出,本市将推进智慧养老场景建设应用,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智慧化,加强对养老服务领域新技术研发、场景建设、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支持,重点支持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稳步推广智慧照护服务管理系统及照护服务终端,积极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

  本市还将实现涉老数据共建共治共享,打通民政、卫健、医保、公安等部门涉老数据,重点整合“老老人”健康信息、医疗数据、服务数据及养老设施数据,推动涉老数据有序开放和合理开发利用。本市将建立高龄独居、孤寡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生活数据异常监测预警体系,探索拓展一键呼等智慧养老场景应用,引入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等智能监测预警设备,线上守护老年人安全。

  开展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

  本市还将加快补齐农村“老老人”服务短板。将瞄准实现农村“老老人”养老服务全覆盖,推进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完善“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乡镇敬老院)+养老驿站+邻里互助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本市将开展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行动,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敬老院转型为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对服务受众少、安全隐患大且无法整改的乡镇敬老院依法依规予以关停,并采取转移安置等方式妥善处理好受服务老人。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创新“党建+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拓展农村养老服务阵地。

  “老老人”是指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包括高龄失能失智和高龄自理老年人。据统计,目前本市共有“老老人” 69.8万人。其中,高龄失能老人16.36万人,占比23.44%;高龄自理老年人53.44万人,占比76.56%。本市还有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15.7万人,也将参照此政策执行。据此计算,本市将有约85.5万老年人受益。

  各区老年友善医院建设率须达90%

  本报讯(记者 孙乐琪)今年,各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率将全部达到90%。市卫健委日前启动2024年老年友善机构建设和复评,旨在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提升老年人就医体验。

  本市将综合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范围,并鼓励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自愿申报。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须在文化、管理、服务、环境四大方面加强建设。

  根据评价标准,医疗机构要加强营造老年友善氛围、组织老年健康宣教、开展针对老年人的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形成老年友善服务的保障机制和具有老年医学特点的管理模式,组织开展老年医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建立老年人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结合实际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各项服务,包括老年医学科建设、老年人智能产品使用、老年人就医便利服务、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综合征管理等。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还包括完善交通与标识的设置,加强建筑环境、设施家具等的适老化。

  市卫健委介绍,目前本市共有595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本市将对2021年建成的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全部展开复评。今年,各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率将不低于90%。


分享:

问答留言

信息报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