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一、以首善标准抓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项任务落实 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昨天下午,部市共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会议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召开。市委书记尹力强调,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从“两个大局”的高度把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充分发挥首都教育科技人才优势,部市协同发力,用好央地资源,以首善标准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曾益新,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游钧出席。
尹力感谢中央有关部门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力支持。他指出,按照中央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今年要形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对照这一目标要求,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推动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联动,支持在京国家实验室当好总平台、总链长,联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开展攻关,形成更多重大创新成果。加快破解“卡脖子”瓶颈制约,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积极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等战略领域,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用好中关村改革“试验田”,研究推出更多先行先试改革措施。
尹力强调,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持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优势,围绕未来产业建立长期投入机制,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开拓更多应用场景。加强区域创新资源统筹,推动“三城一区”联动发展、错位发展,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更加注重企业梯队建设,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更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健全引才用才机制,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和良好氛围。
尹力强调,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持续深化开放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推动在京各类创新主体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展科研攻关。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加大科研设施平台开放共享力度,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树立国际交流品牌,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不断提升北京科技发展的国际影响力。要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用好专项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部市会商、部际协调。层层压实责任,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区各部门各尽其责、主动向前,做好与对口中央部门的对接协作。加强前瞻性谋划,确保“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圆满收官,提前研究布局“十五五”时期重大项目。
阴和俊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优化提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和能级,加快建成科技强国战略支点。下一步,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强央地协同、部门联动,深入做好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支持服务和任务落实,支持北京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率先形成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支撑引领京津冀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共同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北京市、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同志分别通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情况及下一步重点工作、部市共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年重点任务和支持中关村开展先行先试改革措施有关情况及下一步考虑。中央有关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
中央组织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数据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中央单位领导,北京市领导,市有关部门及各区负责同志,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负责同志等参加。
二、研究深化物业管理改革创新持续提升物业服务质量等事项
昨天上午,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深化物业管理改革创新持续提升物业服务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事项。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物业管理是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抓好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动物业管理水平有效提升。要突出党建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多方协商议事机制,形成各方参与、密切沟通、良性互动的多元共治格局。要抓好物业服务领域专项集中整治,坚持效果导向,注重举一反三,进一步规范物业企业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动整治成效转化为社会治理成效。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市民群众对物业服务的诉求和期盼,围绕缓解停车难、充电设施建设、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生活垃圾分类、养老服务供给、消防安全管理等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提升小区居住品质,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要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老旧小区积极引入市场化物业服务。要健全完善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格局,夯实部门责任、属地责任,把物业管理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为居民营造安全舒心的居住环境。
会议研究推进“病有所医”有关工作时指出,“病有所医”是“七有”“五性”的重要内容,关系广大群众基本健康福祉。要持续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努力提供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少得病”。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赋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推进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相关医院新院区建设及老院区改扩建工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积极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试点,提高医疗服务智慧化、便利化水平。要扎实推动健康北京建设,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会议研究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时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持续推动实施方案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为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实施、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研究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实施意见时指出,要将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作为推动公正文明执法、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抓手,进一步落实好“扫码检查”等措施,推进非现场监管,规范入企检查行为,增强发现问题能力,持续提升执法检查质效,为企业减负、让企业安心,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会议邀请5位市民代表列席,就深化物业管理改革创新议题提出意见建议。
企业
一、“扫码检查”全面推行 全市10.25%企业列入“无事不扰”名单
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日前召开的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北京)建设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自2024年7月1日本市全面推行“扫码检查”改革以来,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扫码检查29.3万次,重复检查、低效检查提示阻断成功率达88%。此外,全市列入“无事不扰”企业已占全市企业总量的10.25%,首批“无事不扰”企业被检查量环比下降79.1%,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
电子营业执照调用量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本市大力推广电子营业执照跨部门、跨区域应用,致力于将电子营业执照打造成经营主体身份验证基础设施、全场景电子政务服务通行证和电子证照信息集成化展示查询平台。
本市已为270余万存量经营主体全部生成电子营业执照,经营主体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可随时通过“微信、支付宝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下载应用。截至目前,230万户经营主体下载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占存量经营主体八成以上,近两年新设企业电子营业执照下载应用率达97%,全市累计调用电子营业执照应用量2.15亿次,居全国首位。
记者了解到,本市还打造全国首个支持电子营业执照“一照通投”的省级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支持经营主体使用电子营业执照在线注册、登录、电子签章、文件加解密等全流程参与招投标操作和跨地域电子投标,实现政府采购招投标“网上办、跨省通、无介质、零成本”,提升企业跨省参与政府采购便利度。目前,累计3.1万家企业利用电子营业执照,开展政府采购业务30余万次。
“无事不扰”企业受检查量下降79.1%
为改变政府部门以往“巡街式”“拉网式”为主的现场检查方式,市市场监管局推动49个监管部门应用数据比对、远程检查、企业自主提交材料等八种非现场监管方式,以科技手段赋能高效精准监管,将现场检查转变为“不见面”“非接触”式监管。截至今年3月,全市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达40.9%,实现1682项监管数据跨部门共享共用,为企业减负成效明显。
自2024年7月1日以来,本市全面推行“扫码检查”改革,全市各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对企业开展检查时,必须先统一扫描营业执照上的“企业码”,才能实施行政检查和现场访企活动,并对重复检查、低效检查进行提示阻断。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扫码检查29.3万次,重复检查、低效检查提示阻断成功率达88%。
本市还以“风险+信用”分级分类评价结果为基础,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人工智能、大型企业总部等重点行业企业纳入“无事不扰”企业清单。截至今年3月,全市“无事不扰”企业总量达到23.1万家,占全市企业总量的10.25%。另外,首批“无事不扰”企业被检查量环比下降79.1%,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
大型游乐设施“一台一码”智慧监管
去年,市市场监管局为全市8万余台居民住宅老旧电梯赋码,并搭建“一梯一码”智慧监管平台。电梯维保人员扫码进行人脸识别和位置定位验证后即能进行现场维保,每年可以减少700万份纸质维保记录。市民在日常乘梯过程中扫描二维码,可以获取电梯的维护保养、检验检测等相关信息,并设置紧急呼救渠道,与消防救援部门形成电梯应急救援联动机制。4月底,全市31.6万台电梯张贴专属“身份码”,实现“一梯一码”智慧监管全覆盖。
下一步,本市还将在锅炉、压力容器(气瓶)、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其他特种设备领域推广“一台一码”智慧监管,形成全市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全覆盖。市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副处长尤晓源透露:“今年‘五一’前,全市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率先完成专属二维码张贴,实现‘一台一码’智慧监管,市民在假日期间游玩时即可扫码获取设备安全信息、监督设备安全状况。其他特种设备将陆续张贴智慧监管二维码。”
平台企业有了全息档案及画像
平台企业有了“全息档案”和“全息画像”。记者了解到,本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搭建“北京市平台经济综合监管服务系统”,建立起平台生态各层次“全息档案”。
目前,系统已汇聚数据超4200万条,构建起本市11个平台系、654个平台企业、819个互联网平台的“全景画像”。同时,系统支持对互联网广告、直播营销、网络交易的智慧化监测,已覆盖全市1000余个平台和媒体、7000余个直播间、100余万件商品,今年以来发现各类违法线索近4000条。
基层
一、“北京家政”将推技能考核标准
市人力社保局近日印发《“北京家政”技能品牌建设工作方案》,计划到2027年,开展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评价3万人次以上。另外,本市将首批推出幼儿照护、老年人照护等7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
根据方案,本市将聚焦家政服务细分行业领域,积极构建专项职业能力标准体系,着力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打造培训评价北京样板。计划到2027年,开展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评价3万人次以上,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北京家政”技能品牌。
方案提出,本市将开发10个以上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配套高质量培训教材,为本市家政服务人员提供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的技能操作规范。首批将推出涵盖1项通用能力和母婴照护、幼儿照护、老年人照护、病人照护、家庭烹饪、家庭清洁、家电清洗7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
市人力社保局官网还将搭建“北京家政”技能品牌信息服务专区,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可感、可及、便捷的家政领域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评价和就业服务。
本市首批“北京家政”培训评价工作将于2025年6月启动,届时公众可在“北京家政”技能品牌信息服务专区查阅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