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每日营商 > 详情页
营商环境信息2024 1014
发布时间:2024-10-14 1058 102

  要闻

  一、“落实金融增量政策”座谈会召开

  “落实金融增量政策 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来自金融机构、房地产企业、金融监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围绕“一揽子增量政策”促进首都金融业、房地产市场等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实际作用和效果展开座谈交流,提出意见建议。副市长孙硕出席。

  作为首都和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北京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一揽子增量政策”在京落地。座谈会上,各家重点机构相关负责人结合各自领域情况,重点介绍了新政策的市场反应、在北京落地的安排,并对政府部门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孙硕表示,北京将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按照“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安排,细化落实工作措施,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北京将结合具体实际,精心设计、用心安排,努力让各项政策举措更具针对性和实操性,一起推动中央政策在北京接得住、落得实、效果好。


  企业

  一、医疗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在京落地

  近日,北京经开区的企业北京康达行健科技发展公司完成了营业执照变更,企业类型变更为港澳台投资,经营范围新增人体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内容。该企业因此成为全国首家外商投资人体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企业,标志着医疗领域扩大开放试点政策率先在北京落地。

  一个多月前,商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以用于产品注册上市和生产。

  政策发布以来,北京自贸试验区亦庄组团积极向企业宣贯,上门服务摸排诉求,半月累计触及目标企业数十家,推动政策落地。康达行健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创新型基因与细胞治疗技术的开发和相关试剂、制剂的开发与供应,多年来从事基因治疗技术。康达行健董事长张凤春介绍,此次政策的出台,使从事相关领域的外资企业坚定了发展信心,该公司将持续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让相关技术更有价值。

  同样位于经开区的企业博尔诚(北京)科技公司也已完成营业执照变更。作为一家高科技研发与应用公司,博尔诚在基因甲基化研发和产业化领域有超过20年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拥有原创性甲基化标志物筛选和开发的创新技术。“未来,我们将加快企业创新与发展的步伐,持续关注基因甲基化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脑疾病、糖尿病、慢阻肺等重大慢病中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推出更多优质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博尔诚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试点政策在亦庄成功落地,为企业自身发展带来新机遇,助力其实现技术创新的新突破,加速研发进程,也为亦庄组团乃至全国的医疗产业升级作出示范。”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基层

  一、以协商之力托起“老老人”幸福“夕阳红”

  80岁以上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等“老老人”是养老服务的刚需人群。截至去年底,北京市“老老人”达85.5万人,其中超九成选择居家养老。妥善解决“老老人”居家养老问题,是世界难题,也是超大城市治理的必答题。

  靶向破题。市政协今年把“提高养老服务针对性,破解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养老难题”作为重点议题,开展协商式监督和专题协商议政。医疗、用餐、适老化环境改造……聚焦“老老人”居家养老场景下的最急最需最难,委员、专家“把脉问诊”“对症开方”,努力以协商之力托起幸福“夕阳红”。

  健康照护服务

  是“老老人”“刚需中的刚需”

  今年4月至9月,市政协成立总调研组和九个分课题调研组,通过听取情况通报、调研考察、座谈研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

  靶向破题是调研的突出特点。市政协社法委主任王金山介绍,调研紧紧围绕各项政策措施是否有效满足“老老人”居家养老场景下的各种养老需求展开。所有调研分课题都是针对“老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最有可能遇到的难题设计和进行的,内容包括“老老人”的家庭照护、居家医疗服务、用餐、适老化环境改造等。

  养老问题关系千家万户,调研协商尽可能动员组织更广泛的力量。7个民主党派市委均牵头参与了分课题调研,12个区政协结合区域特色开展了专门调研和议政建言。调研组实地走访了29个有代表性的点位,了解“老老人”居家养老的具体情况,沉浸式体验养老环境,还面对面听取了“老老人”及其家属、护理人员的诉求。

  北京聚焦满足“老老人”刚性需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区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良好基础。根据调研情况,本市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逐步健全,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助餐服务稳步巩固和发展,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供给逐步扩容;家庭适老化改造持续推进,以邻里互助为特色的农村“老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日趋成熟;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商业保险助力缓解养老经济压力作用初步显现。

  调研形成共识,妥善解决“老老人”的居家养老问题,是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统筹兼顾现实和未来是当下的必然选择。从数据来看,这种紧迫性更加直观。本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正快速进入重度老龄化,预计到2035年,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老老人”将达到146.34万人,占全市常住老年人口的21.2%。

  “老老人”群体除了一般的日常生活照料之外,更需要医疗、护理、康复等专业化的健康照护服务。调研发现,这些“刚需中的刚需”,也是家庭“有心无力”解决的问题。实现老人幸福晚年生活,有爱的家庭和有为的政府、有效的市场和有助的社会缺一不可。大力提升医养融合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大势所趋。

  让居家养老“医”“食”有靠

  民以食为天,用餐是“老老人”日常最基本的需求。调研发现,近年来,本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不断织密、完善养老助餐服务网络,但全市尚有四分之一的社区没有实现助餐服务覆盖。

  市政协委员、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卫华注意到,当前养老助餐服务还存在普及率不高、服务参差不齐、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建议增加养老助餐点餐数量,科学规划布局,确保老年人在15分钟服务半径内获得便捷、优质的助餐服务。也可以推广助老服务“时间银行”,以助老服务兑换“时间币”的形式,实现政府主导、社会组织运营、社会力量协同、公众参与、资源共享的服务模式,打通助餐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呼吁为“老老人”办“食”事的同时,委员们还提出,要让“老老人”居家养老有“医靠”。这也是“老老人”最需要从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获得支持和帮助的。

  “供给不足是主要矛盾。”市政协常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真说,相对有限的医、养资源和相对独立的医、养体系,难以满足“老老人”医疗照护需求。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人员少、成本高等困难。她建议,深化改革,打通医、养壁垒,加快制定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毗邻建设、加强协作,促进医康养融合发展。还应大力推动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和家庭病床“两床合一”,并与嵌入式机构养老床位、护理院床位、康复医院床位之间建立“多床联动”机制,最大限度为居家“老老人”提供便利。

  “还应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发展。”王真说,应该在开展上门服务方面,给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定的业务发展自主权和政策支持。尽快补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辐射的服务站点布局空白,特别是医疗资源缺乏的农村地区。

  推广家庭适老化改造

  “防跌倒”迫在眉睫

  有调查显示,每年都会有大量老人在家中跌倒,且跌倒的概率随着年龄递增而升高。80岁以上老人跌倒的年发生率高达50%,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比例会更高;61.54%的跌倒发生在家中,居家环境因素造成跌倒比例达85%;老人跌倒后,58.8%会患有跌倒恐惧症,因跌倒缩短健康期望寿命5-10年。

  “适老化改造能有效‘防跌倒’。”民建市委副主委、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黄石松介绍,北京市经过8年多的探索,已累计改造约2万多户家庭、1500多个社区,受益群体不断扩大,改造模式不断创新。

  在调研分析13个典型小区后,黄石松建议,将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补贴的重点放在社区整体适老化环境改造上,进一步扩大老旧小区建设的覆盖面。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居民的认同感和对社区的参与度,也有助于激发家庭适老化改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此外,还应探索建立不同老年人家庭的梯度补贴机制,将补贴对象扩大到本市户籍60岁及以上,且对申请改造的住房拥有产权或长期使用权的全体家庭,以扩大政策的覆盖面;并根据老年人家庭状况,制定更为精准化的补贴政策;还应改现行“固定额度补贴”为“按照实际改造费用的一定比例进行补贴”,合理分担政府支持与家庭出资的关系,在保证最基本和最必须改造内容的前提下,形成“家庭出得越多、政府相应补得越多”的激励机制。

  加大农村养老资金投入

  强化兜底保障

  农村养老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市政协常委、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副中心研究院副院长崔铁宁介绍,2022年,北京五个生态涵养区老年人达47.4万人,其中,“老老人”达10.1万人。据调查,生态涵养区98.7%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各区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农村养老模式,但还存在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农村医疗照护不足等问题。

  她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强化兜底保障。适度提高农村高龄老年人居家养老福利津贴,推动建立“政府+村集体+机构+社会”等多元化养老资金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幸福晚年驿站和邻里互助点资金支持。设立专项补贴,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明确补贴机制和标准,持续推动邻里互助点建设。发挥村集体互助养老作用,提供互助养老设施资源支持。发挥村集体在市场运营中的作用,推进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此外,对偏远地区邻里互助难以覆盖的且独居的“老老人”,根据本人及家庭申请,可集中收入养老照料中心。

  二、志愿服务将树“微笑北京”品牌

  市委社会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北京市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本市将推动志愿服务融入超大城市治理,树立“微笑北京”志愿服务品牌形象。

  文件共4部分20条措施,提出构建北京特色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健全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强化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推动北京市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件提出,本市将聚焦“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助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推动志愿服务融入超大城市治理,树立“微笑北京”志愿服务品牌形象。汇聚以“柠檬黄”“志愿蓝”“平安红”等为代表的首都志愿力量,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丰富“微笑北京”志愿服务品牌内涵。制定标识使用规范,设计虚拟数字形象,拓展应用服务场景,扩大“微笑北京”志愿服务品牌影响力。

  文件还要求加强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活动志愿服务保障,持续提升能力水平;做实社区(村)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促进专业志愿服务发展,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推进国际志愿服务合作,讲好“北京故事”,促进民心相通。

  在健全工作体系方面,文件要求完善平时动员制度安排,健全党员志愿服务机制,全方位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提升应急动员能力,将志愿服务纳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织密服务阵地网络,优化站点服务功能,推进志愿服务便利化开展;强化服务供需对接,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提升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效率;加强组织能力建设,促进志愿服务组织规范管理和水平提升;建优建强人才队伍,支持保障志愿服务专业化、常态化开展;推进数字化建设,丰富拓展“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功能,强化志愿服务与数字技术融合;弘扬优秀志愿文化,推动形成全社会踊跃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在支持保障方面,文件要求完善发展政策,统筹利用各方面资金,支持志愿服务运营管理、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注重权益保障,为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提供充分的物质和安全保障;强化激励褒奖,完善以精神激励为主的褒奖机制;提供法治支撑,推动志愿服务法规修订和标准制定,坚决打击以志愿服务为名从事非法活动的行为。

  在工作机制方面,文件要求构建完善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促进社会协同,激活社会组织活力,持续凝聚社会力量;加强京津冀协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


分享:

问答留言

信息报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