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一、共谋发展振兴 共建命运共同体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同拉方携手启动五大工程,共谋发展振兴,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
中拉各界人士表示,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回顾了中拉关系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非凡成就,为中拉双方在世界大变局下共谋发展振兴指明了方向,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坚定维护开放合作的时代强音,必将推动中拉双方在各自现代化征程上并肩前行,共同谱写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今天是庆祝拉中论坛正式运行十周年的重要时刻。过去十年,拉中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聆听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巴西总统卢拉在开幕式发表致辞时感慨,同中国的合作给拉方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与活力。“展望下一个十年以及更远的未来,拉中双方将秉持同样的开拓精神,开辟新的道路”。
习近平主席在重要讲话中强调,中拉已经成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其鲜明底色是平等相待,强大动力是互利共赢,胸怀品格是开放包容,根本追求是造福人民,具有蓬勃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我很佩服习近平主席的远见。”新开发银行行长、巴西前总统罗塞芙在开幕式致辞中说,习近平主席始终提倡对话、合作以及基于多边主义的国际秩序。中国始终坚持不附加任何条件同拉方共享发展成果,推动拉美和加勒比各国的国家发展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为双方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树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
“习近平主席多次访问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出席一系列重要会议,亲自推动拉中合作。”长期关注拉中关系的古巴国际政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塞·罗瓦伊纳表示,中国始终坚持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等基本原则,为拉中携手各方共建多极化的世界不断注入正能量。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多重风险交织叠加,地缘政治和阵营对抗暗流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滋长,人类社会再次来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
“关税战、贸易战没有赢家,霸凌霸道只会孤立自身”“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出共同声音”“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维护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向国际社会传递坚持多边主义、捍卫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与信心,引发中拉各界人士强烈共鸣。
“当前,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政策加剧了全球经济不确定风险。在地缘政治加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拉论坛有望成为全球南方集体发声的重要平台,助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秘鲁国会议员、秘中友好小组主席古斯塔沃·科尔德罗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拉中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秘鲁赢得广泛共鸣,秘鲁各界都对中国发展为全球南方国家带来的合作机遇充满信心和期待。
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主任周敏表示,面对当今世界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中拉携手发出正义之声,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平合理、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与强权政治。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数字鸿沟、全球健康等议题上与中方有诸多契合点,这为双方共同推进全球治理改革,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广阔机遇。
团结工程、发展工程、文明工程、和平工程、民心工程,习近平主席在重要讲话中宣布的五大工程,为推动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注入强劲动能。
“很高兴现场聆听习近平主席宣布五大工程,我们要共同努力落实。”智利总统博里奇说,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引用的中国诗句“人生乐在相知心”令他印象深刻。拉中同处一个地球,拥有共同的发展权利,也共同面临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拉方愿同中方进一步弘扬多边主义,这是共迎挑战的最有效工具。
在开幕式现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和加勒比研究所所长宋均营不时与拉方同行分享聆听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的感受。他说,面向未来,五大工程构成了建设中拉命运共同体“大厦”的重要支撑,为中拉下一阶段团结合作提供重要指引。
“我们看到中国正不断推动不同文明间对话。”拉共体轮值主席国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在致辞中表示,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与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走向未来。尽管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与中国距离遥远,但双方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新老朋友此次来北京参会,正是为了促进对话交流、拓展互利合作。
“当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合作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深化题’。”《摆脱贫困》葡萄牙文版译者、巴西瓦加斯基金会法学院教授埃万德罗·卡瓦略说,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的“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做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好朋友、好伙伴”令人感动。拉中坚持平等、互信、互利、共赢,不断谱写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篇章,既是双方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选择。
拉共体候任轮值主席国乌拉圭总统奥尔西在向开幕式发来的贺信中表示,过去10年,拉中双方志同道合、相互支持,各国实现自主和平发展,朝着和平、尊重、公平、正义的方向迈进。当前形势下,更需要拉中共同发声,携手推动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自由贸易和可持续发展,共同消除贫困和不平等。“我们对共同走好前行之路满怀乐观与希望”。
企业
一、研究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工作等事项
昨天下午,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落实市委工作部署,研究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等事项。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大力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聚焦人工智能等高精尖重点领域和方向,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集聚产业要素,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未来产业企业,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着力抓好人才服务保障,健全引才用才机制,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帮助其在京专心开展创新创业。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完善接续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逐步形成各方协同互补的未来产业资金投入体系,为未来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突出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完善企业出题、政府支持、项目落地机制,支持与未来产业应用需求紧密衔接的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会议强调,要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从企业实际感受出发,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擦亮“北京服务”金字招牌。要以提高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紧盯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群众办事过程中的堵点难点,抓好各项政策落实,扎实推进政策兑现,解决好市场准入、信贷融资、公平竞争等急难愁盼问题。要深化一体化综合监管,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明晰检查规范,统一检查标准,落实好“扫码检查”等措施,持续为企业减负。要继续深化“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加强市区协同、部门联动,统筹各方资源,主动上前、积极沟通,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和效能,及时帮助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推动“一企一策”“一事一策”向“一业一策”转变,更好助力企业发展。
会议研究调度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加强重点行业领域运行调度,压实部门责任、细化分解任务,提高政策措施的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不折不扣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要把大力提振消费摆在重要位置,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着力增加高品质消费供给,积极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加快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业态,办好大型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同时优化完善政府服务保障机制,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着力增强消费新动能。
基层
一、本市鼓励农村建设用地复合利用
昨天,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关于进一步深化村庄规划评估套合和优化完善工作的通知》已于近日印发。《通知》明确,村庄规划不需要重复编制,各区应根据乡村发展治理实际需要,依据既有成果,按需开展村庄规划评估套合和优化完善工作,保障各类乡村建设项目有序落地实施。
村庄规划不需重复编制
本市上一轮村庄规划始于2017年,结合当时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在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前已启动编制,目前已实现“应编尽编、应批尽批”。
“按照国家层面政策要求,本市村庄规划不需再重复编制。”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知》中提到的“评估套合”工作,就是要在用好既有村庄规划成果的基础上,与新版总体规划批复之后新的规划要求做好衔接,对既有村庄规划进行优化完善,更好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优化简化部分项目审批流程
《通知》明确,各区可依据村庄规划套合完善成果,统筹规划总体要求和规划实施需要,深化研究具体项目的规划指标和管控要求,依法开展乡村地区各类建设项目审批。其中,在村庄建设边界内,进一步优化简化审批流程。
“经过对新版总体规划批复以来乡村建设项目审批情况的综合分析,绝大多数项目体量较小、投资较少、周期短、实施灵活,技术要求也相对简单。”相关负责人介绍,因此《通知》提出,对于地上建筑面积不超过2000平方米的农村公共公益项目、地上建筑面积不超过10000平方米的乡村产业项目等,可通过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和备案图则的简化方式,在符合套合后村庄规划各项空间管控要求和各区乡村地区通用管控规则的前提下,确定具体建设项目的用地、建筑规模、高度等基本建设指标。
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空间设计
当前,本市乡村地区处于从减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阶段。《通知》提出,鼓励各区整体优化村域范围内国土空间格局、完善村庄建设边界范围内用地功能布局、探索乡村建设用地复合利用、塑造乡村地区特色风貌,推动村庄规划按需深化。
其中,在落实底线管控要求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各区统筹自然、历史、乡土文化和农耕景观资源,引导耕地系统连片保护、各类建设用地高效集约利用;通过空间腾挪、减量腾退等方式,有序引导乡村地区各类建设项目向村庄建设边界内集中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