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一、推动科技和金融“双向奔赴”
近日,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旨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实现科技金融服务提质、扩面、增效。在昨天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邱勇表示,此次政策突破以往从金融供给侧入手的思路,转而从科技创新需求侧出发,聚焦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融资需求,强化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支持。
已有近百家机构发行科创债券
记者从发布会获悉,《政策举措》在资本市场方面呈现两大亮点。其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资本市场“绿色通道”机制,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企业创新成长提供更适配、更包容的制度支撑;其二是创新性提出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为科技创新筹集长周期、低利率、易使用的债券资金。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介绍,债券市场“科技板”将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由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通过担保增信、直接投资等方式,并加强与地方政府、市场增信机构合作,共同分担债券投资人违约损失风险,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行低成本、长期限的科创债券。
朱鹤新表示,目前已有近100家机构在发行科创债券,规模超2500亿元。更引人注意的是,人民银行已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从5000亿元提升至8000亿元,同时将再贷款利率从1.75%下调至1.5%,以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研发创新和设备更新提供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贷款支持。
鼓励科创中心“揭榜挂帅”
《政策举措》提出推动区域科技金融创新实践。去年,科技部与人民银行确定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3个重点地区开展科技金融先行示范。下一步将推动央地联动落实。
在区域上“有重点”。北京、上海等6个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创新资源和金融资源丰富的优势,率先破解科技金融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要在市场化法治化的轨道上先行先试有关科技金融的创新政策,探索出科技金融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在实施上“有特色”。今年,科技部将会同金融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揭榜挂帅”,积极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动“揭榜”,大胆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用科技金融的“地方智慧”凝聚创新政策的“含金量”。在操作上“有实招”。地方科技部门要主动对接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建立区域科技金融合作机制。
加大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力度
推进科技金融工作,除政策举措外,还需配套措施发力。朱鹤新表示,人民银行将从三方面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环境:
一是提升政银企对接效率。据了解,科技部将适时推出“创新积分制”2.0升级版,在科技金融重点地区开展“创新积分制”数智底座建设,以高质量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创新积分评价。二是加快科技公共信息开放共享。人民银行将联合科技部加强科技公共信息共享政策指引,为各地扩大科技信息共享提供标准。三是推动加大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力度。配合财政部门用好用足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通过多方分摊风险,激励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容忍度,开发更便捷、低门槛贷款产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债券等融资支持力度。
企业
一、政策再松绑 并购重组掀新热潮
首设简易审核程序、创新支付方式可“分期付款”、提升监管包容度……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新政近日落地,全面松绑成本轮政策优化的主基调。政策暖风吹拂,市场积极行动。连日来,多家上市公司密集披露重组公告,在市场上掀起新一轮并购重组热潮。A股市场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重大资产重组案例密集披露
昨天,创业板公司鸿铭股份的股价全天强势,以20%涨幅斩获涨停。前一晚,该公司刚刚披露一则资产重组公告。公司称,拟以现金方式购买深圳市驰速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简称“深圳驰速”)83%股权,交易金额预计为1.51亿元。交易完成后,深圳驰速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此次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记者梳理发现,仅5月21日一晚,就有3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重组公告。除鸿铭股份外,国科微、迈普医学也同日官宣重组的消息。后两家公司股票已于昨天开市起停牌。
其中,国科微正在筹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标的公司主要从事特种工艺半导体晶圆代工及定制化芯片代工业务。该公司表示,经初步测算,本次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不构成重组上市。据迈普医学公告,公司正在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本次交易标的资产为广州易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不低于51%的股权。这家公司表示,根据初步研究和测算,本次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构成关联交易,不构成重组上市。
本周以来,华懋科技、信邦智能、慈星股份、电投能源、联合光电等5家上市公司也披露并购公告,其中4家预计将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政策松绑加快企业并购步伐
在市场人士看来,近几日上市公司集体加快迈出并购步伐,与上周刚出台的并购重组新政直接相关。
5月16日晚,证监会发布最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多项“首次”举措引发热议。比如,首次建立简易审核程序、首次调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监管要求、首次设立分期支付机制、首次引入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
紧随其后,沪深北三大证券交易所也火速发布审核规则及配套业务指南,均明确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发行股份类重组,大幅简化审核流程,缩短审核时限,提高重组效率。
“简易程序、分期支付等规则降低交易成本,预计中小市值公司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需求将显著增加,推动市场交易规模扩张。”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新政有望激发并购重组市场活力、加速产业整合与资源优化、提升私募基金参与积极性和修复券商投行收入。
从去年4月的新“国九条”,到去年9月的“并购六条”,再到如今的全面松绑,一年多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政策优化升级的信号十分清晰。再从市场看,并购重组的热情其实也在持续升温。
证监会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并购重组市场规模和活跃度大幅提升,上市公司累计披露资产重组超140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160单。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筹划资产重组更加积极,已披露超600单,是去年同期的1.4倍;其中重大资产重组约90单,是去年同期的3.3倍。优质资产注入实现转型升级
并购重组是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市场工具。机构认为,此次并购重组政策的修订,有助于提高市场活跃度,也将促进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与转型升级,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并购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资产评估研究院院长王竞达表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并购,可实现供应链的优化和整合,降低采购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部分传统行业面临市场需求萎缩或竞争饱和的困境,通过跨界并购切入新兴科技赛道,可为其提供快速转型路径。
基层
一、老年人对陪诊服务需求旺
专业陪诊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养老服务的一大“痛点”。昨天,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发布《陪诊服务发展研究报告(2025)》,首次对陪诊领域展开专题研究。报告显示,八成以上老年人就医时,家人往往无法及时陪同。
报告显示,社区居民对陪诊服务的整体知晓度较低,仅有3.51%的受访者有过使用经历。但与此同时,社区居民普遍存在不熟悉就诊流程、不熟悉医院布局、信息沟通不畅等就医障碍。
调研发现,老年人对陪诊服务需求旺盛。但目前社区和养老机构的陪诊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导致老年人就医仍以家属或亲友陪同为主。据统计,88.54%的社区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多存在家人无法及时陪同的现象。在养老机构中,这一数字更是达到98.30%。
专业的陪诊服务能够降低老年人就诊时长,提升老年人就诊效率。这就对“陪诊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题执行负责人、蓝豚医陪联合创始人周黎俐介绍,受访者普遍认为,专业的陪诊师应兼具专业技能与服务素养,熟悉就医流程,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支持。
报告还首次对陪诊师群体进行了分析。报告显示,目前陪诊行业女性占比82.79%,以中青年为主,陪诊服务从业者整体呈现年轻化、女性占主导的特征。报告还显示,陪诊师从业年限普遍较短,反映出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陪诊师的学历普遍在大专以上,但医学及护理专业背景的仅占17.21%,人才结构亟待优化提升。
陪诊服务作为养老产业的重要细分领域,面临需求激增但行业规范缺失的现状。为推动老年陪诊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还发布了《老年陪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